发布独立时评人独家观点
关注,让独家观点变得更有力量
建议取消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?并非最佳之策
活跃思维
中国青年报一则报道显示,有人提议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必修课地位。小编感觉,这个提议看上去能减轻不少学生及其家长的压力,但在当前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,全世界趋于地球村的大
势之下,并非最佳之策。
小编注意到,提议取消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的建议者的理由,看上去很充分。
一是提议者认为,“在美国,大学毕业生通常能掌握3万至5万个单词”。而“在我国,掌握4千个单词就可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”。为此,“为了上重点中学,很多小学生取得了相当于大学英语4级考试或者更高级的英语考试证书”。但“英语教学课时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%”,而“英语只对不到10%的大学毕业生有用”“成果应用率低,课程设置不普惠”。
二是,提议者看来,在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,“翻译机可以提供包括英语在内多种语言的、衣食住行等领域的、不低于大学英语6级水平的口语翻译服务,技术十分成熟”。尤其是“智慧手机为大家提供的翻译软件,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贯穿义务教育全过程的英语《教学目标》。在人工智能时代,翻译职业位居即将被淘汰职业的前10名”。
综上两种,不能说提议取消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的建议依据不可谓不充分,也很有现实背景。
但小编认为,上述两种提议取消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建议的依据,如果
放在未来我们建设强国,让中国走向世界这样的大背景下来考量,还是欠妥。
小编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资料。说是新加坡建国当初,作为有着华裔血统的李光耀,不是把汉语作为新加坡的国语,而是选择了英语。因为,李光耀作出这样的决断,是依据新加坡当时的国情,他们要想同西方接轨,必须和西方语言相通。而就是因为李光耀决定将新加坡国语定为英语,才使得新加坡在短时间内一跃成为了亚洲四小龙。
当然,小编举新加坡的例子,并不是要我们全盘西化,也去改变自己国家国语的地位。但从某一个方面可以说明,让国人从小孩子起学会两门语言,并非是个坏事。当然,肯定是要以自己民族语言为主,以外语为辅。因为,要想让国人融入世界,不打通语言障碍,那是不可能的。而当下的翻译机,毕竟是一个机器,不可能替代人的思考。在沟通方面,仍然有着不少障碍。
全国青年报刊十佳记者、省作家协会会员、资深媒体人,著有《做有思想的媒体》《白纸黑字——一个新闻记者和众多高官的恩恩怨怨》。